<object id="eqgf9"></object>
      <big id="eqgf9"><em id="eqgf9"></em></big>

        <th id="eqgf9"></th>

          <center id="eqgf9"></center>
          1. 全球熱點!國內大儲能迎來爆發元年 “黑盒子”問題如何解決

            來源:江蘇經濟報 | 時間:2023-04-11 08:48:11

            4月9日,特斯拉宣布將在上海新建一座特斯拉儲能超級工廠。這將是特斯拉在美國本土以外的首個儲能超級工廠項目。近年來,在能源結構加速轉型的背景下,儲能需求不斷增加,新型儲能產業正在迎來風口。

            與此同時,4月7日,在中國制冷展上,美的集團、海爾智家、格力電器等企業紛紛宣布發力儲能熱管理等產業。儲能產業未來發展方向如何?國內大儲能是否即將迎來爆發元年?


            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
            儲能賽道,特斯拉放大招了

            4月9日,特斯拉儲能超級工廠項目簽約儀式在上海正式舉行。中國(上海)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管理委員會與特斯拉公司在現場簽約。這將是繼生產新能源汽車的上海超級工廠之后,特斯拉在中國建設的第二大工廠,同時也是該公司在美國本土以外的首個儲能超級工廠項目。

            據了解,特斯拉儲能超級工廠將規劃生產特斯拉超大型商用儲能電池(Megapack),初期規劃年產商用儲能電池可達1萬臺,儲能規模近40GWh,產品提供范圍覆蓋全球市場。該項目計劃于2023年第三季度開工,2024年第二季度投產。

            國內巨頭也紛紛入局儲能行業。4月7日,在中國制冷展上,美的集團、海爾智家、格力電器等企業紛紛宣布發力儲能熱管理等產業。其分別以能源、智能樓宇產品作為載體,進入儲能市場。格力電器在控股格力鈦后加速構建“光伏+儲能+空調”產業生態;海爾智家在相關產業鏈推出行業首個智慧低碳“樓宇大腦”,集合暖通、能源、樓宇集控等系統;四川長虹則在新型鈉離子電池體系等能源領域發力。

            據不完全統計,2022年超20家A股公司跨界進入儲能賽道,跨界選手涵蓋互聯網、家電、食品、環保、化工等行業,產業競爭不斷加劇。

            國內大儲能迎來爆發元年?

            在“雙碳”背景下,新型儲能產業迎來了“風口”。

            截至2022年年底,全國已投運新型儲能項目裝機規模近870萬千瓦。近日發布的《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23》顯示,保守場景下,預計2027年新型儲能累計規模將達到97.0GW(吉瓦),2023年至2027年復合年均增長率(CAGR)為49.3%;理想場景下,預計2027年新型儲能累計規模將達到138.4GW,2023年至2027年復合年均增長率(CAGR)為60.3%。

            國家層面以及各地政府都出臺了相關政策支持儲能行業的發展。2021年,國家能源局印發《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》中,提出至2025年,實現新型儲能從商業化初期向規?;l展轉變,2030年,實現新型儲能全面市場化發展。2022年,《“十四五”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》出臺。

            從地方層面來看,近日,廣東省出臺《廣東省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》,該意見提出,到2025年,全省新型儲能產業營業收入達到6000億元,年均增長50%以上,裝機規模達到300萬千瓦。山東省能源局最近印發的《山東省新型儲能工程發展行動方案》提出,2024年,達到400萬千瓦;2025年,達到500萬千瓦左右。寧夏回族自治區發改委最近發布的《寧夏“十四五”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》提出,到2025年,力爭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500萬千瓦以上,全區儲能設施容量不低于新能源裝機規模的10%。

            投資人士表示,隨著硅料價格的下降,今年很有可能是國內大儲能爆發的元年,行業正處在快速增長的過程中。

            一系列問題“黑盒子”待解決

            雖然當前國內儲能產業發展如火如荼,新技術路線不斷涌現,但整體仍處于發展初級階段,還面臨著規?;l展、市場機制、經濟收益、安全效率等問題。業界普遍認為,在市場和政策的雙輪驅動下,國內儲能將加速從商業化初期向規?;l展轉變。

            《中國新型儲能發展報告2023》也指出,目前不同技術路線新型儲能對應的產業鏈成熟度存在較大差異。部分新型儲能技術大多還處于實驗室研發階段,對應的產業鏈體系尚未成形。因此有關專家建議,未來,應該努力構建新型儲能完整的產業鏈和創新鏈。

            過去一年來,新能源配置儲能“建而不用”的行業困局也引發熱議。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的《新能源配儲能運行情況調研報告》指出,新能源配儲能利用率低,其中新能源配儲能等效利用系數僅為6.1%。

            安全與效率也是儲能行業發展的關鍵性問題。廈門科華數能科技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總經理曾春保認為,儲能系統各環節單一維度的安全不等于系統安全,集成環節多,問題定位主體不明確,多因素綜合形成問題“黑盒子”。未來的儲能行業依舊需要把安全性提到最高優先級。

           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說,新型儲能目前最大的問題還是成本,“未來需要通過技術進步來降低”。根據國家發改委、國家能源局在2022年3月發布的《“十四五”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》,到2025年,電化學儲能技術性能要進一步提升,系統成本要降低30%以上。

            深挖技術壁壘是關鍵

            當前儲能產業為應對不同的應用場景,技術路線可謂“百花齊放”,但不少產品也面臨著同質化等問題。未來儲能企業需要深挖技術壁壘,成為業內共識。有儲能系統集成商工作人員坦言:“從集成系統來看,事實上每家產品的實際區別不大,更多的是體現在企業的資金及在電網端的資源優勢上?!睂Υ?,業內人士分析,當前大多數廠家只做到了表面,沒有去深挖核心技術。

            “目前,儲能市場同質化嚴重,從電芯、PACK到系統都一樣,差異性不大?!碧旌蟽δ苡邢薰緝δ墚a品研究院院長楊凱表示,行業洗牌將加快,缺乏核心技術持續研發能力的企業將面臨淘汰。

            北京海博思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、銷售總經理湛曉林認為,全面掌握系統集成核心技術的企業最具競爭力。隨著電力交易品種的不斷增加、交易政策的不斷完善,除了成本影響儲能電站以外,循環壽命、轉換效率等性能指標更能體現儲能資產價值,議價空間相對較高。

            “未來我們將不斷加強技術內功的修煉?!敝楹9谟罴瘓F副總裁、浙江冠宇電池股份公司總經理劉建明建議,政府可考慮進一步加大峰谷的電價差,并加大行業的規范力度和標準的制定?!靶F蠛献髁Χ纫惨訌?,有助于快速實現產業化,并培養適用于企業發展的人才,對技術的迭代形成支撐?!?/p>

            標簽:

            業界
            移動互聯網

            ©2003-2020 CMS科技網 版權所有       聯系郵箱:51 46 76 11 3 @qq.com   浙ICP備2022016517號-14

            99久久国产精品一级毛片
              <object id="eqgf9"></object>
              <big id="eqgf9"><em id="eqgf9"></em></big>

                <th id="eqgf9"></th>

                  <center id="eqgf9"></center>